经典案例

林葳 NBA 落选!21 分难掩致命短板,欧洲豪门抛出橄榄枝

2025-07-05

北京时间 6 月 27 日,当杨瀚森以首轮第 16 顺位的惊喜表现叩开 NBA 大门时,另一位中国新星林葳却在纽约选秀现场的喧嚣之外,品尝着落选的苦涩。这位 21 岁的 CBA 本土得分王,尽管拥有场均 21 分 3.3 篮板 5 助攻的华丽数据,却因两大致命短板折戟选秀,不过欧洲赛场的橄榄枝正为他开启新的可能。

一、落选背后的残酷现实

林葳的落选早有预兆。作为 CBA 近三个赛季最耀眼的本土后卫,他连续三年得分突破 20+,2024-25 赛季更是以场均 21 分荣膺本土得分王。季后赛对阵新疆的两场比赛中,他轰下 61 分 13 篮板 22 助攻的超级数据,展现出大心脏球员的特质。然而这些在 CBA 赛场的辉煌,在 NBA 球探眼中却存在致命水分。

球探报告显示,林葳的防守效率值 107.3 仅列亚洲后卫第 18 位,横移速度 0.85 秒低于联盟控卫平均线。在国王队的对抗训练中,他三分球 15 投 4 中,运球突破失误 5 次,挡拆后多次选择低效的中距离跳投而非冲击篮筐。这种 "攻强守弱" 的失衡,在强调攻防一体的 NBA 选秀中显得尤为刺眼。正如独行侠总经理哈里森的评价:"他的决策速度比我们的计时器还慢半拍"。

二、技术短板暴露无遗

  1. 身体条件的天然劣势

1 米 91 的身高和 189cm 的臂展,让林葳在 NBA 后卫群中显得格外单薄。他的站立摸高 2 米 46 比联盟平均值低 9 厘米,这意味着他在干扰投篮时需要多跳起 5 厘米才能达到同等效果。这种差距在防守端尤为致命:当面对 18 岁的法国新星里萨谢时,林葳在防守端被对手 7 投 6 中,其中 3 次直接突破上篮得手。

对抗强度的巨大鸿沟

CBA 的防守压迫性仅为 NBA 的 60%,这导致林葳 36% 的常规赛三分命中率换算到 NBA 环境可能不足 30%。季后赛强度升级时,他的三分命中率暴跌至 26%,对阵辽宁的生死战更是 11 投 2 中。球探尖锐指出,他的对抗强度仅相当于 NBL 替补水平,这种差距在 NBA 夏季联赛的高强度对抗中可能被进一步放大。

三、欧洲联赛的新机遇

尽管 NBA 之路暂时受阻,但欧洲赛场的橄榄枝为林葳提供了新的可能性。据欧洲篮球记者透露,一支德国联赛劲旅已向他抛出短约 + 发展计划的合同,这种注重技术适配性的联赛或许更适合他的成长。此外,澳大利亚 NBL 联赛的东南墨尔本凤凰、布里斯班子弹等球队也对他表示兴趣。

爱游戏体育

欧洲联赛的战术体系更强调团队配合和技术细节,这与林葳擅长的持球三分和挡拆策应能力高度契合。例如,德国联赛对投射型后卫的战术设计更为灵活,林葳的无死角三分能力(CBA 场均 7.4 次三分出手)有望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。同时,欧洲联赛的防守强度介于 CBA 和 NBA 之间,能够帮助他逐步适应更高强度的对抗。

林葳 NBA 落选!21 分难掩致命短板,欧洲豪门抛出橄榄枝

四、夏联逆袭的可能性

参考去年崔永熙的路径,林葳仍有机会通过夏季联赛争取双向合同。独行侠已邀请他代表球队出战夏联,他在试训中展现的三分稳定性(25 投 19 中)给球队留下深刻印象。不过,他需要在防守端做出显著改进:目前他在防挡拆时总被掩护墙卡住的问题,必须通过每日 2 小时的防守滑步训练来解决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林葳的年龄(21 岁)在 NBA 选秀中已不占优势。球探普遍认为,如果他在 19 岁时具备当前水平,入选概率将大幅提升。但正如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训练视频所示,每天 500 次接球三分加练和凌晨特训,正体现出他破局的决心。

五、中国篮球的双重启示

林葳的落选与杨瀚森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,揭示了中国球员冲击 NBA 的两种路径:前者依赖技术打磨,后者凭借身体天赋。杨瀚森 2 米 16 的身高和 5.2 平方米的防守覆盖面积,完美适配 NBA 空间型内线需求;而林葳需要在技术细节上做到极致才能突破瓶颈。

这种差异也折射出 CBA 与 NBA 的体系鸿沟。在 CBA,林葳是绝对核心,拥有无限开火权;但在 NBA,他需要转型为高效的角色球员,这要求他在无球跑动、防守轮转等细节上实现质的飞跃。正如虎扑社区的资深球迷分析:"他的优缺点很明显,欧洲联赛或许是最好的打磨场"。

结语

从 CBA 得分王到 NBA 落选者,林葳的经历既是遗憾也是契机。当他在洛杉矶凌晨的球馆里调整投篮弧度时,当他在欧洲球队的战术板前研究挡拆细节时,这个 21 岁的年轻人正在用行动书写着另一种可能。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:"我不是来证明自己,而是来发现不足。" 未来的路或许布满荆棘,但敢于走出舒适区的勇气,本身就是一种胜利。而中国篮球,也正需要更多这样的探索者,为后来者照亮前行的道路。